|
||
或许因为交通压力,或许考虑绿色出行,近几年,公共自行车重新在中国的一些城市"流行",以应对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了回归"让路于人",武汉市对自行车的推行可谓不遗余力,除了投入公共自行车,2010年武汉市还曾规划建设百余条彩色自行车道。但是,对参与公共自行车运营的105个城市中的大多数来说,这些政府投入的公共自行车使用率很低。如果说公共自行车的投入还有什么价值,对绿色健康生活的倡导也许是唯一可能,至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城市拥堵现状,自行车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以至于几年后武汉关于自行车道的新闻也变成了被汽车占用。 自行车就像是过去的时代留下的痕迹,把它放置于现在,必然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它的节奏速度与现在的生活状态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过去的痕迹只不过是现在的一个伤疤。 究其根本,公共自行车是对过度城市化的补救,然而,以它的一己之力,又无力与城市化的快速和高覆盖率抗争,甚至它的形态统一、颜色一致又与传统自行车的个人特征全然不符。就这样,公共自行车走进了自己划定的死胡同——既无法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接驳,又不能找回曾经的自我。 |
||
到了乡村,自行车被淘汰的更快。 汽车强势而入,电动车也以节省体力冲击,自行车在乡村出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与其他事物的传承无异,自行车被淘汰除了曾经使用者的抛弃,还包括年轻人的拒绝。对乡村的年轻人来说,自行车的功能并不显著,汽车的普及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追求,就像楼房的普及让年轻人已经没有意识去理解乡村住房的"优越性"一样。与创造力、破坏性和惰性无关,年轻人是最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同时,他们也是最容易的放弃者。 日常所见,乡村里的年轻人要么坐在汽车驾驶的位置,要么坐在副驾驶的位置,这自然与生产力的进步直接相关,然而,自行车这种社会生产关系并非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很遗憾,它真的被淘汰了。 有一天傍晚,我在一个村口看到接孩子放学的家长,校车驶来停驻,孩子们下车,家长向前牵住孩子的手。学校距离这个村庄不过一公里,又一次因为汽车的介入,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家长也放弃了自行车。 |
||
显然,放弃自行车对具体、实际的生活影响不大,但是,放弃它就意味着放弃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对完整街道的破坏。"我支持所有交通形式,而不希望其中一种凌驾于其他方式之上。不幸的是,过去正是这样",2007年就任纽约交通局长的萨迪克就是自行车的支持者,她坚持街道不应该只属于汽车。 自行车是看世界的一种不同于其他方式的方式。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城市乡村,自行车能够轻易感受到人气——真真切切的人潮涌动就从身边擦肩而过,可以近距离看到人们脸上的微笑与痛苦,还能够听到商人通电话、恋人说情话、各路人马的表情言语像一幅画…… 可以暂时不必谈自行车和自行车道的商业价值,因为就商业属性而言,汽车和停车场也同样可以完成自行车的任务——让商业更容易吸收足够多人群。值得注意的是,自行车对空间的利用率远远高于汽车,并且它的自由流动保全了空间的连贯以及人们对空间的参与,而不像汽车那样把空间生硬割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