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作为物质遗存,见证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到绵延万里的长城,小到一方石刻,这些都是时间给予我们的珍贵宝藏。
目前,鲤城区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23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9处(占全市超五分一)、省级文保单位17处,8处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占全市超三分之一)。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是鲜活的。怎样让这些“老物件”穿越时空,“活”在当下,并惠益民生,这些年来,鲤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充分发挥文物建筑的教育、科研、旅游等功能,深入发掘文物价值内涵,鼓励活化利用文物建筑,通过推动文物转化打造成4种“产品”,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并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深挖内涵,打造成“展示品”
加强文物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修复,变文物空间为展陈空间,确保其历史价值的延续传承弘扬发展。如联动市里修复不二祠、晚晴室以及小山丛竹书院等建筑,长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开展“小山学堂丨泉州学讲座·文史系列”、“‘宋元中国·古城风华’泉州古城文脉赓续与国际传播沙龙活动”等学术文化活动,再造泉州文化高地;提升李贽故居、锡兰侨民旧居等文保单位,打造文物主题展示空间,成为游客来鲤必打卡点位;结合片区改造,促就地方文化聚集,打造氏族文化空间,如以龙溪祖祠、吴茂华宅等宗祠类市级文保单位为核心,聚集周边历史建筑、文物点、50年以上建筑等,提升利用为氏族主题公园,在城市开发中留住“乡愁”;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恢复其原有功能,如,省级文保单位花桥慈济宫为保生大帝供奉场所,历史以来始终秉持着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等管理理念,将花桥慈济宫辟为慈善义诊所,免费为老百姓问诊、赠药;并以此为支点着手带动周边区域规划成为中医康养街区。辖区内目前已有此类文化展示空间50处。
植入业态,转化成“消费品”
加强新型业态布局,变文物空间为消费空间,如以世界遗产点南外宗正司遗址公园建设和市舶司遗址考古挖掘为抓手,带动2大世界遗址周边新型业态的更替,串联开元寺、府文庙等世遗点,打造三朝巷、金鱼巷等“网红街巷”;“微改造”旧馆驿古街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馆驿24号植入了荔枝苑酒家餐饮业态,成为了“网红店”,日均接待顾客近千人;苏廷玉故居打造成立集研学、餐饮、旅游为一体的“网红打卡点”,众多明星、知名人士前来打卡,央视、湖南卫视等电视频道多次前来取景、拍摄综艺节目;长期开展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拍胸舞、火鼎公婆、青狮等几十种闽南非遗项目展演和体验活动,让市民游客沉浸式参与“看得见、听得着、可触摸、被感动、有记忆”的闽南文化之旅,据统计,苏廷玉故居2024年全年营业额超300万元;宋文圃宅打造作为咖啡轻食空间,结合文物建筑特点开发的饮品成为店内爆品,吸引国内知名综艺争相拍摄、取景,独特的洋楼建筑风格,众多年轻人前来游览、消费,据统计,宋文圃宅2024年全年营业额近200万元。
多维创新,衍生成“文创品”
鼓励支持利用文物资源,开发创作文创产品,重点培育形成祈福文化IP和生肖文化IP。在祈福IP衍生上,结合关公历史人物形象,打造关公灯、关公赛博手办等文创产品,推出2个月时间,销售额近1000万元。在生肖IP衍生上,以鲤城非遗、古城文化为基底打造生肖文创周边产品,2024年春节“龙生九子”生肖IP衍生53种周边产品,收获1780多万元销售总额;2025年“七彩刺桐蛇”再度火爆全网,首轮授权冠名总价值1308万元,周边产品上线2个月全市场销售额超1000万元。同时,在文物数字化作出尝试,近期在支付宝平台上线泉州开元寺西游主题系列《海丝西游之猴行者》数字盲盒,4000份“猴行者”和1500份“龙生九子”数字藏品一上线便售罄,销售额12万元。
串线连片,融合成“旅游品”
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体,将各主题片区、考古遗址公园、历史街区、代表性传统街巷、主题博物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基地等多样化的历史文化资源编织成网,打造文明互鉴、海贸管理、港城生活、闽台情缘4条主题游径:文明互鉴主题游径涉及了开元寺、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光纯故居、府文庙、清净寺和天后宫等,串联起开元寺西街人文片区、府文庙宋元儒学文化片区、清净寺多元社群片区和城南海贸与闽台文化片区;海贸管理主题游径涉及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和顺济桥遗址等代表着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重要节点的文物点,再现了宋元海贸场景;港城生活主题游径涉及泉西基督教堂、旧馆驿、南外宗正司遗址、聚宝街等代表着多元文化和城市繁荣的点位,再现了宋元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城市景象;闽台情缘主题游径涉及府城隍庙、承天寺、施琅故宅、关岳庙等与台湾息息相关的文物点,通过文物主题游径的形式,不断丰富游客来鲤旅游服务供给,助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区2024年旅游接待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120亿元,今年春节旅游两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均增长25%,继续带动领跑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