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味道,何以心念不忘?
重庆丰都县,群山叠翠,长江奔涌,丰盈深厚的大河文明,催生了一道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丰都麻辣鸡块。
在川渝地区的餐桌上,鸡的烹饪方法很多,红烧或爆炒,再或是凉拌,只要加辣椒和花椒等佐料,都可叫作麻辣鸡,但被叫作麻辣鸡块的,只有在丰都,且必须加上地名冠之。这是丰都人的骄傲,更是丰都人对烟火人间的价值呈献。
制作丰都麻辣鸡块,选用当地散养土公鸡,加天然香料,整只汤卤沥干,后以冰水冷却,再以斜刀切片与剁块结合,最后加入碎辣子,舀入红油、洒上花椒、加入食盐、白糖和汤卤水等搅拌均匀,即成色泽红亮、醇厚鲜香、麻辣适口的美味。
我从小生活在丰都,就读初二年级时才随当兵的爸爸回到原籍重庆璧山县(今重庆璧山区)。回璧山前,我人生最大梦想就是自由享用麻辣鸡块。但那是物资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家家大多尚处箪瓢,想要吃鸡,自是不易。
但我有一个办法,就是老师说的望梅止渴,吃不了,我可以去看。
小学到校,我有三条路可走,但我偏偏选择了离校最远的一条,因为这条路上常年有一个卖麻辣鸡块的摊位,摊位位于丰都饭店门口靠右位置。我小脚板在舍近求远中翻飞,为的就是看一眼色泽诱人的麻辣鸡块。
可以想象,在无数的某天,一个扎着两根小辫子,背着一个旧军挎的小姑娘,“路过”摊位,使劲睁大一双眼睛时,该有怎样垂涎欲滴的样子。
摆摊的老板娘聪明,知道大家兜里钱少,售卖的麻辣鸡块不以斤售,也不以份标价,而是论块卖,5分钱一块。我现在都好奇,这是不是不叫麻辣鸡,而称麻辣鸡块的由来?但有民间传说,丰都麻辣鸡块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并一直发展延续。
为攒到买一块麻辣鸡的钱,我煞费苦心,一个牙膏皮换3分,一斤晾干的橘子皮换8分......记不得有多少次,想起了就去挤掉一次牙膏,每天还不忘去翻晒橘子皮。当然,还必须跑河边小树林寻“蝉衣”,这是入药的好东西,能卖个好价钱。
攒够了5分钱,必是兴奋,就像当年热播电视剧《铁臂阿童木》里的主角,举着小拳头,“嗖”的一声,就“降落”在摊位前。
先是喘两口粗气,平息心中的激动;然后睁大两眼挑,感觉每一块都被我用卡尺量过;再是嗅那勾魂的麻辣鲜香,即使喉咙都伸出了“爪子”,口水一咽再咽,也装得若无其事。最后,才把捏出汗的5分钱递给老板娘,用手指着盆中,语气坚定地说:“左边第二块。”
选麻辣鸡块,我是认真的。有些骨架大,上面肉少;有些肉稍可,但又偏瘦,我要的是鸡皮下油壮肉厚的那块,这样的肉吃起来才会更香。
现在想来,我也是个“人才”。那鸡块被众多佐料搅拌,裹着花椒粉的身体,透着辣椒油的红亮,尤以遍洒的白芝麻,像极了最小的雪花,在此迷惑的情形下,我还能挑肥拣瘦。以至现在,朋友夸我会买东西,我甚至怀疑,这与我小时候会挑鸡块有关。
除了自身努力“挣钱”吃美食外,我还有其他途径可得麻辣鸡块之味。
父母为我学习拔得头筹,给出了奖励措施,中期和期末考试第一名,奖1角至3角,再就是每年1元的压岁钱,更可嗨哟几顿。或许天资聪慧,或许我真的努力,小学至初中,成绩大多位列全班第一。按理说,我应得的奖励还可以,但出现了一次意外,令我伤心欲绝。
一天中午,我拿着新鲜出炉的成绩单,兴高采烈地回家请赏,当问清全班不止我一人考上100分后,妈妈拒绝给我“奖励”。想着吃不上麻辣鸡块,我在家里哭得悲天跄地。
正在这时,妈妈的闺蜜杨孃孃来到家里,看着一向乖巧的我,竟遭遇如此不公,对我妈妈就是一顿数落。随即她把我牵到一边,心疼地搂着我,悄悄塞了两元钱在我衣服包包里,并拍着包包对我小声说道:“乖女儿,这是孃孃给你100分的奖励,你自己想买啥就买啥,不要给你爸妈说。”
后来我想跟爸妈说,纠结了很久也没说,因为麻辣鸡块一直搅动我的味蕾,成为我小脑瓜里的全部念想。直到有一天,我正在精心挑选最大的那块时,被路过摊位的爸爸逮了个正着。
跟在爸爸身后,我浑身筛糠一样抖动。
回到家,到底还是交代了个透彻。我把身子缩成了一团,脑袋耷拉着,准备享受一顿“篾条炒肉大餐”,但等了半天,未见动静,我慢慢抬起头,见爸爸从书橱里扒拉出一本《大众川菜》,他用手抹了抹上面的尘垢,然后递给我说:“以后想吃什么,自己照着做,需要什么原料告诉我。” 末了,爸爸蹲在地上,把我拥在怀里,轻轻地在我耳边说:“你是爸爸诚实又能干的女儿。”
好的教育或许这样,明白道理,可棍棒不及,更可润物无声。爸爸对我的影响,在后来我对女儿的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爸爸对我是大方的,无奈那时窘境,难见肥鸡在锅里翻滚。思来想去,部队院里不缺的花生、黄豆、胡豆之类等干货,便成了我以《大众川菜》作指引的练手货,经无数次试验,先后成功为家里和小伙伴们推出了鱼皮花生、蛋酥花生、油酥胡豆等零食。在这失败再失败的过程中,爸爸都乐于做一个不求回报的“原材料供应商”,且始终陪伴在我左右。
爸爸曾对我说:“爱做饭的人,心中开阔,即或面对人生的高低起伏,也能在烟火气息中,重拾对生活的热情舒坦。”现在,我每当遇到烦恼时,就爱闷在厨房里捣鼓食物,这也是我最想念爸爸的时候,他对我的言传身教,在脑海里一帧一帧闪过,我想定格,却如抓不住流水;我轻轻叫一声爸爸,却寻遍世界不见。
每于此,我就忍不住泪目,亲不在而子欲养,女儿心痛啊!
爸爸是我上高二时走的,那年他才47岁。至此,我在班上的成绩排名不再第一。
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的教育关系很大,同样,一个吃货的横空出世必然与家庭存有渊源。因为爸爸,我做到了他期望的考上大学;因为爸爸,我现在举箸就很开心。
今年,女儿硕士毕业并有心仪的工作,她的好吃甚于我,但对丰都麻辣鸡块,只是她喜欢中的一份喜欢。如此甚好,烟火繁盛、饮食多样,女儿不会经历我们那一代人的曾经,这是社会发展使然。
而我常有的回忆,只是时间的重来,往昔的光和影,像大手牵动小手,不易人生,就可有顺达的温情。(亦扬)